搜尋此網誌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那些年,害我們一起被婊的股票?


上市第一天就開始跌,這一檔是八月16日上市,近期的價格走勢(K線)以及第一天上市的量價圖都在下面,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天的放量就有非常堅強的賣盤出手。其實,這種詭異的現象在台股還滿常見的,只是一般投資大眾不一定能意識到,或者根本沒有工具去避開這類風險。賺錢人人愛,但若能避開賠錢的風險,其實也就等於增加賺錢的機會了。這種逆向的思考邏輯比較人願意嘗試練習,不過我個人是覺得還滿受用的。

此外,我相信這一檔股票,非常有機會榮登「那一年,害我們一起被婊的股票」排行榜




還有哪些股票讓你被婊?作多腰斬,作空嘎爆?歡迎來信給我們或到FB上跟我們討論,或許可以可以從籌碼的角度給您另外的思考觀點喔?


-----
若有任何的建議或想法歡迎加入我們的FBG-plus與我們討論。
研究個股的資金流向,請到http://www.zarqarwi.com 登入查詢。
下載Chrome 瀏覽器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交易的節奏

台股的交易時間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半,中間有四個半小時。這四個半小時的成交量是分配通常是在兩端,早上第一個半小時的成交量可能已經是當日總成交量的一半,收盤前半小時完成當日的五分之一的量。如果市場的贏家是屬於少數人,那麼瞭解成交量的分佈,以及如何分佈是我們上場前需要先理解的。開盤後半小時,以及收盤前半小時是交易最熱絡的時間,請參考以下這圖示: 


做多的時機點,是在人群散消退後,仍舊強勢的個股,強與弱的參考可以跟大盤對照,要跟大盤對照也需要走勢發展到一定的時間,因此十點過後下單佈局是OK的,另外可以下單或停損出場的是盤後單。我發現一般投資人是一點半收盤後就什麼都不管了。盤後的搓合交易雖然未必能成交,但也是可以善用的交易工具。一檔在盤中確認是強勢的標的,隔天還有上漲動能的概率不低,無魚蝦也好,何不試看看盤後呢?


做空的點就要與上方的操作逆勢。別人在嗨的時候你丟單,這需要強韌的心理素質配合,尤其價格挑動對一般人是最直接的刺激,當看到大單幾百幾百張往上敲,要選擇另一條逆勢的路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在部落格寫過滿多次的,投機客(或投資客)在市場的角色比較像是獵人,分析敵我情境,伺機而動,操作的原則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只有輸贏,無關道德也無關美醜。每個人要算算自己能看盤的時間,摸索出適合自己的交易節奏,什麼樣的節奏比較能幫助自己化險為夷?又什麼樣的交易架構自己比較可能讓利潤極大化?舉個反例來說,有考慮節奏節奏的操盤手,絕對不會聽到一個消息就馬上就摳營業員或者在電腦面前敲單。那是一般菜籃族的習慣。


盤中如果沒辦法叮著的朋友,當沖交易就不用考慮了。可以在盤中看資訊跳動的人可以把以上交易量的分佈放在心上,作為自己評估進出場的參考。


交易節奏的拿捏需要練習,講實際一點,我們都需要交學費的,從經驗中慢慢學習,模擬交易有幫助,但跟實際進場還是有落差。資訊收集是一個面向,交易節奏是另一個面向,同樣的資訊給兩個人,一個可能大賺,另一個是賠錢,原因可能就是在這裏。



-----
若有任何的建議或想法歡迎加入我們的FBG-plus與我們討論。
研究個股的資金流向,請到http://www.zarqarwi.com 登入查詢。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梗王XX耶穌XX金融市場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


The Crucifixion of Jesus Christ, by Matthias Grunewald



當耶穌說這樣的話是在傳統猶太較的一神背景以及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人與神之間有著遙不可及的距離,信仰尋求者只能透過猶太會堂的拉比(教師)的教導去理解上帝的心意,拉比(法利賽人、文士)、稅吏自成一個社會階層與羅馬官員鼻息相通,在金字塔的頂層享受著自己的尊榮,自我感覺良好,宗教生活已經是一灘死水,政治與經濟生活也活在強權(羅馬帝國)的壓迫,受不了這種現況而組織成大大小小的團體的現象在紀元前一世紀此起彼落,在新約聖經中有提到的有「憤銳黨」,檢而言之,這些林林總總的團體都試圖從傳統經典中找出改革之道,嘗試恢復大衛時代的光榮。


當時的猶太人就好比一鍋沸騰的水,隨時要炸開。耶穌說完這句經典名言「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後沒幾年,就被羅馬人與猶太宗教領袖羅織罪名,釘在十字架上了。以上是這一副圖的歷史背景。講這些,是想分享一下什麼叫做「批判精神」。純粹從理性上討論批判,不如給各位看一幅畫以及說一個故事。


1.批判是針對性的。遙不可及的神,若能夠透過人的形象認識!不再需要透過高尚的猶太會堂!那絕對是一場宗教改革,因為他挑戰既有的話語權,重新解釋神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嘗試提供另一條安定人心的渠道(不需要到會堂,而是到耶穌那裡)。
2.批判是有時代性的。耶穌說這些話是有時代背景的,當我們越是清楚勾勒出當時的背景,就月能夠理解這句話的意義,而不會按照字面意思讓原本活力十足的洞見變成教條。既然是時代性,就有保鮮期,既然有保鮮期,就必須不斷的有新的更新。接著就是以下這一點:
3.批判是創新與挑戰的。創新是因為環境不斷在改變,改變的速度越快,創新的頻率也要越高,拗口一點的說,我會說這是因為底層的經濟結構決定了上層的建築。簡單一點的說,批判是方法,創新是結果,挑戰是過程中必然的現象,從時間軸來說就是與時具進,從縱軸來說,必須有新的機構、機置、法案、產品、或商業模式等等產出。環境在變,適合人生存的方式也不斷在改變。尋找適合自己(人類)生存的方式就是透過批判。


小結: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現在再聽一次這句話,會不會覺得他真的很有梗?很屌?我覺得真是他媽的屌翻了,在當時宗教領袖的眼中,耶穌實在太豪洨,但事實證明他啟動了一波新的宗教改革,兩百多年後,原本只有一小撮人的耶穌運動,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這種創新與批判精神,就是我們在面對繁雜金融資訊必須要具備的能力。為什麼?


●根本沒有一種經濟模型可以讓你舒適的解釋現況。
●根本沒有一種固定的操作模式可以讓你獲利。
●根本沒有一種單純的買進與賣出訊號可以使用。別........騙........人了。


你必須要自己殺出一條出路。用批判的精神看待每一條數據。
-----
若有任何的建議或想法歡迎加入我們的FBG-plus與我們討論。
研究個股的資金流向,請到http://www.zarqarwi.com 登入查詢。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不賣就沒賠???

又是大震盪的一天。有哪一天是不震盪的呢??



台股在08.19再次以猛烈的跌勢交待市況,收盤下跌272點,跌幅3.57%,收在7342,前一次激烈下挫是在8月8日那天。這兩天都碰到同樣的現象,一早就接到朋友或親戚的詢問電話。看到綠油油的一片會打電話來問別人意見的人,一般來說都是呈傻眼狀態,已經失去行為能力。

沒錯,失去交易行為的能力是第一個徵兆,第二個徵兆就是開始安慰自己,反正放久了就會漲回去沒賣就沒賠。所以接到這種電話,我的角色會自動切換成牧師模式,打電話詢問的人需要的是心理安慰,而不是建議或意見;其實我們也不適合替別人的持股下指導旗,操作是自己的事,自己的決定要自己負責。替對方下指導棋時,他反而不知道自己在哪一個環節出問題。

我認為,若我的持股正進行一場超乎我理解的走勢時,我若放著不動,是一種逃避責任。金融市場的現況好比以上這張圖獵狗與狼的對決圖,每一天都在廝殺,我們賺到的價差就是其他人的金錢損失,反之亦然。每一天的場景都是這種殺戮狀態,就算今天沒有大跌,市況也是如此,不過我覺得今天的情況解釋起來或許比較容易被聽進去。所以,一旦進場就要有清楚的市場圖像,要很清楚知道金融市場不是遊戲的地方,沒有人會同情我們的損失,也沒有人可以給你或我一個明確的方向,也沒有一種穩賺不賠的規則,要隨時有應變的打算

承擔責任:是一種心理素質。
分析資訊:是一種專業訓練。
操作紀律:是一種需要不斷反覆琢磨的技巧

整個來說,金融操作是一種藝術,融合科學分析與隨時對市況的動態理解。並且操作是屬於個人的藝術,在實務操作的規劃上也需要考慮到個人的生活作息與性格狀態,才能慢慢找出適合個人的操作模式。

不賣就沒賠,純屬一種自我安慰,隱含著非常濃厚的輸家性格。不論你的帳戶是賺或賠。當我們在市場上失去行動力時,其實已經輸了。所以,遇到這種大震盪時我該怎麼辦?

1.想想自己還有多少執行力?
2.想想自己當初的規劃與操作跟現實是否吻合?
3.想想自己的健康與身心狀態還能不能繼續承擔這種壓力?

當以上都是正面的YES時,那就繼續往前進步吧。穩定的紀錄交易、持續性的反省,以及隨時應變。沒錯,你確實也可以選擇不賣,但這必須要是你清楚思考過後的決定。

若有任何的建議或想法歡迎加入我們的FBG-plus與我們討論。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第一天上市就出貨??

請看bar char 的賣方圖,很清楚可以看到每一個價位都在丟股票,從今天的最高價就再丟了,鐵了心就是要賣。當然沒有蜜月行情嘍!!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不要被黑K嚇到

看到收黑K的盤,一般投資人心理的大概都會覺得不妙,例如底下這一檔,在週五收了一根黑棒。股價被壓在20日移動平均線下方。但在下一張圖,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買方有相當實力進場持股。

所以,不能單單看技術面的黑K救被嚇到,情況往往沒那麼簡單。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多方與空方只有交替沒有重疊

就像白天與黑夜彼此無法想像對方的世界。來聽那英的歌吧!



後記:
白天與夜晚都是在一個世界,多與空也是在一個市場,市場有多空才有價格的波動震盪,但人們的思考總是會有一種非多即空的自然慣性,但「牛市」就是「熊市」的另一面而不是相反的另一個世界啊。

歡迎使用http://www.zarqarwi.com 看個股買賣多空力道。

你需要花多少時間看股票?

這個問題因人而異。但不論你是什麼身份,把時間花在刀口上,對你的投資只有利沒有弊。



如果你操作的商品是期貨,那麼你需要叮著盤看,如果你把股票當期貨操作,把當天或隔日沖銷是你主要的交易策略,那麼你也會需要叮著盤看。光看盤的時間就是一個半天了。但若你是一般上班族投資人,頂多就是盤中偶而瞄一下價位跳動、新聞,收盤後在看看價位以及相關資訊。

專職作交易的投資人一天花在研究的時間可能超過八小時,一般散戶投資人花的時間可能從半小時到四個小時不等(也有更用功的)。其實問題也不在多久?而在時間投資下去的品質。

有幾件事情確定是沒意義的:
1. 不斷反覆看價位跳動。
2.看價位波動時,只有情緒跟著波動,腦袋處於停滯狀態。
3.花時間去問人家買什麼股票,最近又看好什麼股票!?只關心股票代碼。

把時間花在這些事情上,並沒有辦法累積知識與經驗。若用這種心境待在市場,一年跟十年沒差別。

以前我整理資料大概就要三個小時,整理完資料實際上分析的時間大約一個小時。嚴格來說,重點就這一個小時而已。以前花在整理資料的時間,現在已經直接透過程式處理好,也把資料網頁化,隨時可以透過筆電、手機或平版電腦上網查詢

這一個小時的時間我會問自己幾個問題:
1.這檔標的的技術面是作落在什麼相對位置?
2.最近的成交量能有什麼變化?
3.我看到了什麼特殊的消息或產業資訊?
4.籌碼面有異狀嗎?

關於籌碼面有什麼異狀,若使用我們的系統http://www.zarqarwi.com ,可以很快速的看出買賣差異或沒有差異。再配合以上的123點組成一整套的思考脈絡。投資人這時就要自己替該檔標的提出多與空的看法了,偏多的理由VS偏空的理由,然後在隔天盤中或收盤時,根據自己沙盤推演過的情況與對這檔股票的理解。去觀察價格走勢是否與自己的歷史觀察吻合,以及是不是有新的事件在影響價格波動?!

這是一個動態詰問自己的過程。除了閱讀、參加課程以外。每天大概花個半個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夠了。

若有任何問題或建議,都歡迎到我的部落格FB來討論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反彈要怎麼預測?

我個人的意見是:反彈是不能預測的。就跟底下這張圖一樣,是隨機的。KD低檔可能反彈,但是低到多低,則沒有一定的規律。彈到什麼位置是滿足點,也沒有一種明確的科學判斷。

我並不認為有公式可以推敲。反彈就只有在反彈發生時才能發覺。既然是屬於不可預測的模式,重點不是預測而是反應。反彈可以停損,反彈可以加碼放空。但要作什麼處置則是需要在反彈的現象發生前先預先規劃好。



今天台股收盤上漲243點,漲幅3.25%。主要的理由是傳言美國可能會執行QE3,市場預期未來將繼續有資金灌溉市場,甚至也有推測資金將流向亞洲的說法。如果沒有國際局勢的推演,今天的反彈會開展嗎?我不認為。除了台股,今日亞洲股市也全面的同步上漲。而這個現象是只有在發生的當下才能慢慢辨示出來的。主要的理由是,國際資訊與資金的快速流串,讓消息與資金流動幾乎是同步發酵。


要預測反彈,除非能預測事件,要能預測事件,那幾乎只有神能夠作得到。我們能夠作的是先寫好各種事件可能發生的腳本,至於將來是在什麼時間點發酵、發酵的強度如何以及我們預寫的劇本是不是吻合實際發展?這都是操作時,需要不斷在當下檢驗與反省的。


小結:
●反彈的時間不能預測。
●反彈的強度也不能預測。
●反彈的結束也不能預測。

當我們知道以上不能預測,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因此知道風險有多大。知道風險有多大,就能夠作為評估操作的依據

市場的波動可以是隨機的,但我們的操作是需要有依據的。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操盤:為什麼要看籌碼?

在金融市場上,你覺得自己是貓、還是老鼠?還是看貓抓老鼠的人?

還記得前幾篇的貼文提到確認謬誤(confirmation bias)的現象嗎?簡單講,確認謬誤就是指出人類傾向以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一切,而刻意排除那些他所沒有看到但卻仍舊重要的事實。一旦他接受某種他所以為的信念或事實,「他」(指人性、人類)就不容易再挑戰自己的想法。

我覺得確認謬誤(confirmation bias)在科學分析中其實無關痛癢,因為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所有的分析都在封閉的科學分析系統中,先提出一個假設,接著再作一個試驗,檢驗實驗的數據,然後從數據去推敲假設是否合理。在這樣的思考循環中,因與果是一一對應,清楚明白。

但觀察的對象若轉換到了金融市場,這下子事情就複雜了。金融市場不是實驗室,並沒有邊界可以約束實驗的對象,並且更麻煩的是,每天都有新的事件進場干涉正在進行中的事件,如果我們若用物理實驗的預設來看金融市場,戴著這樣的眼鏡來分析數據,由於基本的前提就錯了,分析出來的結果若錯的離譜也是理所當然。既然這樣,那分析各式各樣的數據又有什麼意義?

●對分析師來說,分析數據的意義讓他可以寫報告,報告就是他的工作,在金融工業的系統中,出報告是一個次產業,報告有沒有用嚴格來說不是重點,重點是報告要有一定的量以及圈內人自己認可的「質」就可以交差,滿足媒體與閱讀大眾的需求。

●對媒體人來說,分析數據的意義是表演。演出一場秀給閱聽大眾,所以表演才是重點,重點不是分析、甚至不是數據,報告是陪襯的道具。金融市場的老師大部分是屬於這一類的。

●對操盤手來說,分析數據的目的是為了協助操作,也只是為了操作。吹牛、授課是分析後的附加價值。呼~梗又鋪的好長啊我!?  回到文章的標題『操盤:為什麼要看籌碼?』

我從事分析籌碼已經超過八年,並且建立了一套能夠直觀分析量能系統,對我來說,分析籌碼是為了掌握市況,是市況而不是黑手。我不再會因為抓到籌碼集中度很高的標的而興奮,因為我知道,單單這樣是沒路用的,只有初學者才會因此興奮。而我們可能都需要經過初學時期的興奮,再殺戮後的反省才能成長,市場根本沒這麼簡單。我不會因為能隨時掌握所謂的主力動向,就沾沾自喜,甚至將操作資金全梭。假設,我說假設,市場是封閉的,就像物理實驗一樣,那麼我們就可以這樣用主力在哪我在哪,主力落跑我就走的方式決定操作的模式。但是金融市場並不是封閉系統,他是開放的系統,像氣候一樣的變化多端。

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詭辯的味道。不過,我想指出的是,由於金融市場的開放與動態,所以主力絕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小主力以外有大主力,例如類股,在大主力以外還有大大主力,例如大盤,在大大大主力以外還有國際資金的動盪,是超級大主力。

當你把券商明細挑出來,例如各家行庫的買賣資料很用心的計算出來後,你得到的也不過只是小主力層次的數據,我只能說你有用功過了。但你若用這樣的數據去當黑手指標,自覺或不自覺的的跟隨黑手的步伐,我可以保證你幾乎會輸到脫褲子。還記得確認謬誤這件事嗎?小心,當你覺得自己有了獨家的資訊,你就更容易犯下恐怖的錯誤而無法自拔。

要怎麼分析市況呢?在籌碼分析中,價位的分佈與買賣量能的型態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其餘的資訊你需要參考總體經濟的態勢、個股的基本面、甚至技術線型的走勢。把你所觀察到的資訊交織成一連串不斷詰問自己的問題。在盤中用問題挑戰自己的下單,找出自己哪裡有錯比確信自己是對的更重要。

在金融市場上我們像貓一樣到處找獵物,我們也像老鼠一般要逃避市場波動的追殺,對這一切的理解,是建立在操作後的反省,以及對數據的批判。
有任何問題或見都歡迎上網留言:
部落格:http://zarqarwi.blogspot.com/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道瓊指數史上第六大的單日跌幅

2011.08.08的美國道瓊工業指數收盤是金融海嘯以來的最大跌幅。也是史上第六大單日跌幅, 第一大單日跌幅是在2008年九月底,當時收盤是10365點,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這個列表的重點是說,當我們看到新低點時,不要想像底部在哪,因為接下來的連續跌幅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不要想確信自己知道什麼,反倒是要不斷推翻自己的假設,尋找思維的漏洞(參考這一篇)。

以下列表與資料請參考。


融資大減=籌碼穩定??

這一篇文章是2008年七月寫的(註1)。三個月後得到印證(註2)。

  


------分隔線----------
『融資大減=籌碼穩定』,這一個命題被許多投資人深信不疑,XXOO大師與股市名嘴也都表示贊同。於是我想先問自己,假設融資餘額在未來一週大減,應該怎麼看待這樣的數據,以及相關配套行動會是什麼?對這個命題的信與不信會導致兩種不同的行動。

融資減少若可以與籌碼穩定連接,就等於進場時機浮現。但值得進一步問的是,融資退場時誰要進場?公司?大戶?還是法人?答案是不曉得。雖然我們現在不曉得誰要以及誰會進場,但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推問,企業的投資價值是否浮現?國內外整體經濟環境是否有改善的跡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公司派的人買與靈通的投信法人有可能會先進場佈局,反之若融資大幅減少之後的現實條件並不允許企業發展,也見不到明確的遠景,試問:誰要來接手股票?

股市會大跌不是因為融資減肥不夠而跌,也不是因為融資過多而跌,而是因為總體面的元素出現大問題才讓融資額度顯得虛肥。「因與果」可千萬別顛倒推論。若總體經濟面與企業本身的基本問題仍舊存在,融資減肥與否就不這麼地與股價打底呈現密切的相關。

假設未來一週或兩週融資大減,請問你會覺得是理想的進場時機嗎?

ANS:我寧願被阿魯巴也不願意進場。市場上傳言融資多少多少就是打底?進場時機?籌碼乾淨?股價跌深?我以為,全部都該打個問號。或許,這種論述將會在未來吸引非融資戶進入無止盡的套房,也許一兩個月就會出現也說不定。

希望我說的是錯的。



註1原文URL:在此
註2:三個月的時間,指數從七千點一路殺到五千點。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逆向思考:誰說把錢放在銀行不保本?



我上網找了一下逆向思考的定亦是什麼?找了半天也沒看到什麼清楚的解釋。想來想去,也覺得很自然,因為要找逆向思考的定義,就好比要問時間是什麼一樣困難,不問的時候覺得好像清楚,知道時間是什麼一回事,但是一旦你仔細要問究竟逆向思考是什麼,卻又模糊了。你可以說思考是一種思維,時間是一個過程,但講來講去都是在同義詞中打轉,感覺跳脫不出去。關於思考、時間、信仰、甚至愛情這些一類內在活動,並不容易有一個清楚的外在表徵去描述。要傳遞這類訊息最好的方式是透過舉例。好。那什麼是投資的逆向思考?


我印象很深的是這一兩年不斷有把錢放在銀行是笨蛋行為的論調,因為銀行已經走向負利率,你把錢放在銀行只會縮水,因此很常聽到理財顧問或媒體鼓吹上班族,將錢放在投資上,不論是基金、股票或房地產,都更能夠保本以及創造財富。對吧?是不是很長聽到這種說法?


但這種說法最糟糕的是,隨便一根跌停板對投資人的傷害都遠超過負利率對資產的折磨。更殘酷的事實是,只要投資的標的不對,一有風吹草動,市場要賞給投資人的絕對不會是一根跌停,而是跌不停。房地產也是,優秀的物件很稀有,能抗跌甚至保本的投資標的早就被人掌握了,怎麼可能留給資訓食物鏈最尾端、那些看雜誌或網路吸收資訊的人曉得呢?資本社會的資訊流動並不是這樣運作的。


寫出一篇,在統計上合理,在操作上卻行不通的金融文章很容易,因為寫文章可以只管某一部份的事實忽略另一部份的事實,例如以上舉的例子就是,「把錢放在銀行不保本說」到處都找得到。保本或不保本是一種比較的概念,與過去高利率相比,確實不保本,但與現實金融操作更高的風險相比,對於沒有時間看盤、沒有操作專業的投資朋友來說,把錢放在銀行還是相對保本。負利率,就當作是某種形式的成本也可以。

很多事情,其實用一點生活常識就可以作判斷。究竟是投資人被斷頭的多,還是銀行倒閉的多?有在市場上投資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過去這幾年,你投入在市場的資金若放在銀行與現在相比究竟哪一個你的資產增加快?或反過來說,是哪一種選擇讓你的資產縮水更快?


回過頭來談思考,「思考」是指想事情這件事,每個人都會思考,這是生物本能,但是進一步發問,用心去思考、就需要意志力去推動了,其實逆向思考指的是也只是多問一個問題。「銀行保不保本」?是我想提出來作為逆向思考的一個例子。在投資這條路上,願意思考、逆向思考,多思考是最基礎的投資,財富是這項投資的收益。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以下是今天台股收盤的狀況,一口氣跌了快五百點。其實一早開盤時,就不斷接到電話問說該怎麼辦?盤面幾乎一片倒,很多股票就算想賣,一早都跌停鎖住,要賣也賣不出去。



怎麼辦?碰到這種狀況?

我不覺得當下會有答案,但我覺得每一次操作失敗都是學習的好機會,我們透過失敗與錯誤能得到的養分其實遠比成功時多太多,尤其在金融這個非常動態的領域,透過反面的對照,我們其實更能夠理解資本市場的真相。在失敗中才能夠比較清楚檢驗原本看多或看空的理由。

當然,這對情緒是頗大的折磨。已經夠不爽了,哪還能冷靜下來思考?是的。找到適合自己疏導情緒的方式(找朋友,運動,或者靜坐冥想....)是交易員(投資人)必須具備的技能。情緒緩解之後,才有多餘的心力去思考自己的交易。

要思考自己的交易,就又要回到「交易記錄」這件事。所謂的交易日誌簡單說,就是紀錄我下的每一筆單都要有作多與作空他的理由,並且要...用................來。用筆寫下來比單純放在腦袋中的記憶,建立印象要深刻多了,也比用電腦打字的紀錄更好。有紀錄才能反省,有記錄也才能檢討。不然,就算要檢討也很可能不知從和開始,或者遺漏了當初下決定的轉折。

我自己寫了快八年的交易日誌,實際的交易經驗告訴我,重點不是預測而是當下的反應,我的腦袋已經被制約成根本不去預測盤勢或個股走勢,但我會模擬各種狀況發生時最佳的反射動作,交易失敗的次數幾乎快數不清。但我確定每一次失敗都能夠多學一點。只要多學一點,下次我的勝算就會比過去的我要再多一點。就是這樣而已。

好了,事情都發生了。要續報多單,或等反彈時有好一點價位停損,或者閉著眼睛直接砍掉重練也是一種選擇。沒有一種必勝不敗的選擇,每一檔股票都不同,都需要個別研究。實在沒有那種『吾道一以貫之的公式』去適合所有人,但是讓自己活下去,並且從每次交易經驗都多學一點點是最基本的要求。

不擴張信用,不用高度槓桿,不交易自己不懂的商品,不聽明牌,不相信任何媒體報告,甚至不相信自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不不不不不,前一篇文聊到『高手與一般人的差異』,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參考一次。這種逆向思維對交易是有幫助的。

如果沒有寫交易日誌習慣的,可以從今天開始。此外,保護自己的資金好像保護獵人的子彈,有子彈才能在金融叢林中跟人廝殺,市場是比誰活的久,不是比誰比較有名,短期績效多高,這都沒屁用。長長久久的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共勉。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高手與一般人的差異!

下棋高手之所以是高手,是因為他們不斷尋找自己的弱點 ...,同樣的,投機大師索羅斯(George Soros)在下金融賭住時,會一直尋找證明他最先假設是錯誤的例子。----- 《黑天鵝效應》p103


人類的天性是試圖證明自己是對的,在前一篇貼文「我的錢為什麼不見了」跟各位報告過,人類的思維邏輯也是演化下的產物,求同排異是我們的天性,只看到自己認為是對的的證據,卻很容易忽略與假設相反的證據,舉例來說,市場上那些原本就看多或看空的人會慣性的堅持自己的看法,認知科學家研究過我們這種天性,他們稱這種確認錯誤的弱點是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問問自己:

●有沒有過,堅持看好一檔股票,一直看,一直看,看到腰斬,甚至下市?或者最後乾脆不管他。
●有沒有過,看到某一種型態的技術型態,就想要作多或作空,雖然最後搞到停損出場?
●或者,你需要不斷強調自己是對的,深怕自己的判斷錯誤(失準),向人群證明自己的看法(ex早就跟你說.........,對吧?!),就算是交流心得,也永遠要站在高姿態!?

就算我們沒有發生過以上的狀況,但每天都可以看到同樣的故事不斷上映在電視股票台、財經台、或賺錢雜誌上。承認自己不懂,不知道是一件很窘的事情,要在自己認為是對的判斷上找可能是錯的理由,那就更辛苦了,需要用意志鍛鍊,好比下棋的選手作的事情:不斷尋找自己的弱點 。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差別就是在這。在投資時,習慣證明自己是對的,因此忽略其他證據,一旦認定自己是對的,就很不容易更改想法;或者用另一種形式呈現,習慣找簡單的答案,市場是多或空??!!,或者乾脆找人問問有哪四位數字可以買或賣。

以下這一則短片與這一篇貼文的主題一樣,說明確認自己是對的生理慣性如何的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


後記:
1.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在市場上當高手,不碰投資、不進場也是一種選擇。但是,一旦進入市場後,知道自己哪裡可能犯錯,盡可能的犯過各式各樣的錯誤後,還能有現金的人,就會是最後的贏家。
2.那些總是跟你說,看吧,讓就知道我的利害吧?你看我多準!這種人,通常對你的投資學習毫無幫助。

練久了就是你的





每個月都會參加一到兩場讀書會。上次聊到巴非特的直覺,覺得很適合分享。
●巴非特有三種直覺:對人性、數字與對大事的直覺,這些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練出來的。
●直覺就像開車,你從來不會去記打幾個方向盤。為什麼我們從事其他事情沒有直覺?因為沒有練熟。
●直覺怎麼來呢?專注一件事情久了,就有直覺。
●直覺怎麼養成:觀察、知識、經驗、冒險、認錯。這是一個知識建構的循環。

不論是從是基本面、技術面、消息面或籌碼面分析,下功夫研究都是必經的過程。因為只有下過功夫才能分辨出差異的細緻,也才能知道事件發展的底蘊。比如說籌碼面的分析好了,我們怎麼能判斷某一檔商品是跌到已經不能跌,有抗跌的意味?這需要資訊分析、也需要經驗基礎,當然,直接看到部落格的貼文或意見是最快的方式,但這個只能輔助學習並無法取代學習的過程,不少朋友希望我們直接提供直接可以買進或賣出的列表,相信我,這種經過消化又消化後整理的資訊,對於想要鍛鍊直覺力並沒有太大幫助。提供出來也會被證交所修理,操作面是另外一個故事。

籌碼集中的型態可能是準備起漲、可能是上漲中、也可能是到了高點已經漲不上去即將反轉的狀態。至於是哪一種?都需要再做進一步的確認,這是我們實務上觀察到的現象。真的,每一檔個股有自己的型態跟故事,想要用一種統一的規律快速處理,這種數據分析,也只有在封閉系統上可行,實務操作並沒有這麼單純。

我們已經把能夠解省分析數據的時間大量精簡了,使用者需要的只是去熟悉個別的型態,每天到 http://www.zarqarwi.com 檢視持股五分鐘,練久了,就是你的,誰也奪不走。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跌到不能再跌時?

上週在華南永昌以及週末網友會聊到的籌碼現象,所謂「跌到不能再跌」,就是賣方不斷的有大單釋出,但價位卻仍舊收紅。現在有一個範例,就是長這樣。如以下這個例子:



以上為市場現象的研究,不作投資買賣建議。
資料來源:http://www.zarqarwi.com

開發的APP 要多少人使用才能回本?

圖形引用UDN的報導,是六福皇宮的高級茶葉蛋XD。

目前7-11的茶葉蛋一顆是台幣8元,換算一下一個最常被下載使用的APP價格是0.99美金。大約就是4顆茶葉蛋的價格。更多的APP 是走免費下載路線,期待將來透過廣告收益來打平投資支出。

開發一款APP,最經濟的狀態是一個人作Coding,一個人作UI,一個人作企畫與行銷。至少至少是三個人力成本(有人天賦異稟具備三種專長是另當別論),更常碰到的狀態是Coding的人力要兩個人以上,因為如果考慮IOS 或Android不同版本,就需要更多能作Coding的人,此外作Coding 的人往往不懂網頁前台應該如何處理,一個APP不是單單丟到APP STORE就好,推出APP的前身很可能已經有架站的需求,透過網站來發佈APP的使用消息、更新資訊以及功能介紹... 。這個需求、那個需求,所有的需求都是人力,也都是成本。

再用最經濟的算法(台灣的薪資水準)4個人力,用半年的時間開發一個APP產品,人事費每個人算每月三萬好了。那就是一個月要12萬,半年72萬(以上不包含房租水電,大家都窩在7-11,用7-wify或自己的3G上網)。每一個在APP Store上架的APP,0.99美金裡頭還要扣除上架費與歐巴馬稅,72萬的成本,要有四萬五千人次下載買單,以轉換率00.1來算。就是要有四百五十萬的使用者規模才有可能把支出打平。0.01的轉換率若估算得太低,那就算是0.03好了。也要有一百五十萬的使用者,台灣的APP市場有多少規模呢?沒錯,全世界的市場是非常龐大的,但並不是每一種APP的開發應用都能夠走國際化路線。從自己當開發者的角度看這件事,會覺得台灣的APP 開發者除了熱情、興趣這種比較形而上的力量支撐外,若沒有政府或創投的援助,實在不容易走下去。

當大家都在替Angry Bird拍手他們的成功時,也許也需要回想一下,這家公司是2003年就開始進入遊戲產業的開發,在他們成功之前已經燒了台幣五千萬以上,至少經過五年的努力,以及開發50產品的經驗為基礎才發展出憤怒鳥這款快炙人口的遊戲。英語系的市場規模原本就比較大,因此當我們在思考規模時,要明確的評估自己開發的APP 針對的是什麼樣的市場,有多大的規模。台灣的市場有多大?這個問題大家心知肚明。

當台北市政府自覺是從消費者的角度要求Android APP要有七天鑑賞期時,大部分的開發者大概都有種被揍了一拳的感覺。政府若覺得軟體工業與提升國力無關,不在產業升級的行列內也無所謂,至少不要踹開發者一腳。從我們開發者的角度來看軟體產業,他就是一種文創產業,你要開發一個遊戲需要一個好的故事,任何好的故事與創意都需要從文化的土壤中去滋養。要開發任何應用,都要與民生需求緊密結合,除了在功能上滿足使用者,介面的呈現上也需要符合當地使用者的慣性。這是我覺得軟體產業也是文創產業的一環,APP是一門既科學又藝術產業。只有單純的Coding 是生不出APP的。市民要用的APP要由市民自己開發。當具備開發APP能力的市民,需要承擔餓肚子的風險太高時,市民需要的APP最後只好由國外引進。台灣的APP產業就跟硬體一樣繼續幹代工,改改翻譯,弄弄代理。把利潤拱手給外資。

回到這篇文的標題,開發APP要多少人使用才能回本?你覺得呢?如果沒有熱情,會不會有種不如去賣茶葉蛋回本比較快的感覺?每次吃茶葉蛋都會想到我的APP究竟要怎麼定價才不會被挑三撿四?想好策略才不會到最後是純粹作辛酸的。台灣的內需市場有限,並不是每一款App都適合作Angry Bird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