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公司拜拜的時候有人問我,基督徒可不可以拜拜?


Sure。why not?
----
1962年教宗若望23世召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針對近代社會、政治、工業以及科技的衝擊,討論基督教會的禮儀與現代社會的關係。簡單說,在這次會議後強調各民族文化平等,在傳教過程中要尊重在地文化,並且從當地文化出發來提升基督信仰,這個會議是現代天主教徒之所以也會拿香、祭祖的理由。

-----
基本上我的神學是採大公教的立場,我尊重基督教會的歷史與各種神學傳統,我不把天主教當異端,我也不採納聖經中心論的那種基要信仰。所以我接受大公會議的決議與傳統。拿香對我無不妥。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基督徒攻擊性都很強?覺得別人都比他矮一等?一副沒信教的人都會下地獄?

Ans:施主,這個問題就要從這種信徒的牧師談起了。
------
要簡單說一點點歷史,在台灣的基督教會分成兩大區塊,一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另一個是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部分是38年以後跟著國民政府到台灣的信徒。前面聚會講台語,後面大部分是講國語。

18,19世紀的宣教士要去亞洲傳福音時,有先劃分教區的,台灣這一塊是分給長老教會,分別是讓英國與加拿大的宣教士認養。中國的教區比較大,所以就分給很多宗派去認領。但福音的宣教運動跟西方帝國擴張是不可分的。很多宣教士是搭著印度公司的商船來到亞洲,順便帶著西方的資源建立學校、蓋醫院。很多宗派內部由於資源豐沛,不可避免的也產生了一些腐化。

因此在20世紀初,興起了另一波反省宗派的敬虔運動,這一派信徒,強調只要依靠上帝就好,不要有人為的影子。反宗派的宣教在歷史的脈絡下與反帝國侵略親合了起來,於是在中國生成了一支以儒家信念為重要骨幹的地方教會系統。這一派信徒反對人為的建制,因此像天主教這種一千多年的大組織當然反了。不止反,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異端。這也是一種基要信仰的特徵。

好了。所以當國共內戰後,這一派已經成了主流。跟著國民黨來到了台灣。在以前的時空背景,能跟西方宣教士接觸代表進步,因此很多留學生、政府高官、公務人員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基督信仰,這也讓軍公教內信徒的比例比較高,剛好讓離鄉背井外省族群透過信仰得到慰藉(地上不是我的家,家是在天上)。所以演藝圈內有高比例的基督徒是有歷史低~~在當年,有好的政黨背景是入演藝圈內的門票,這是歷史不是什麼是巧合。

這群經濟收入相對高與穩定的信徒,加上基要的信仰信仰,很自然的造就出一群群覺得自己信了教就跟別人不一樣,信教可以擁有屬靈的優越感。在這一圈信徒內的意識型態是:

1.宗派傳統一無可取,對大公教會運動一無所知。2.這世界終究要毀壞,所以採取出世不入世的信念。3.過渡強調聖經文本無誤論,以致於偏頗了教會論、聖靈論,當然也扭曲了基督論。

於是乎,這種意識型態指導下教出來的牧師,就會養出一批批看別人拜拜就十分不順眼的信徒。卻對自己拿著電吉他在聖壇上又抖跳寡廉鮮恥?!把禱告當香灰用也不痛不癢? 

切~~~

回到剛剛長老教會的部分,長老教會是普世教協的一份子,因此在國民黨來到台灣前他們就跟西方世界保持的通暢的管道,也知道世界發展的狀況。因此當長老教會在80年代提出人權宣言時很自然的就跟國民黨幹起來了。被追蹤的追蹤,被暗殺的暗殺。台灣長老教會的聖經有一段時間也被沒收。當教會被迫害時,那些跟著政府一起來台灣的信徒是怎麼反應呢? 簡單,站在政府這一邊,同一個鼻孔出氣,認為台灣長老教會也是有問題的嘍。因為台灣長老教會也是宗派組織嘛。

這些選擇基要信仰的信徒採納了出世的神學,很自然的就對土地、人民、國家這些概念是完全的不想接觸。這種不願意接觸與反省的態度剛好又是軍公教圈內人最需要的。這種宗教與政治信念的柔和是一個完美的結合。所以,敏感一點的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這一類信徒對於社會正義、經濟發展、國家競爭力、反核擁核這類議題不痛不養?但是卻對性別議題(ex 同性是罪惡)、家庭關係十分熱衷? 很簡單,因為世界不是我的家、我的家在天上。既然不是我的家,就算政府不義也是正常的,因為世界本來就是罪大惡極。他們可以在自己的群體內獲得自證自圓的循環。只要不離開教會圈,就一輩子感覺很安全、很平安。 

人只要活在自給的舒適圈,就會覺得一切都很「正常」。當我深切去檢驗、反省這一切時,所謂的「正常」真的一點都不正常。那些「覺得別人都比他矮一等?一副沒信教的人都會下地獄的信徒?」實在很悲哀。問題不是他們,而是教育、牧養他們的牧師大部分是蠢蛋跟懶惰鬼。